【暴言集】開始已經輸一半,剩下看你賠不賠:談SOSReader付費連載感想
【雜談03】
自從社團在SOSReader上開了類似雜誌專欄的教學連載後,我在Medium上出沒的頻率變低了。
一來是固定每月必須騰出至少一周(最多可能需要兩周)準備並討論模型製作專欄內容的細節與撰稿,二者是原作小說希望能在年底前囤積滿至少12回的文本目標,三項則是Medium當初啟用的原因摻雜了對長文平台進行試用的測試;總結以上的副業探索與正職時間安排,發文的次數和文章的屬性產生變化,自然也在可預期中。
那麼,這次重開Medium的理由,為的是什麼呢?
如果能理解SOSReader中,我於撰寫專欄使用的帳號與個人是獨立不相干的兩者─《鑽磨誌》和《作者先生》─那麼認知到作為第三者帳號的《Mr. Author》便不困難:使用不同的平台發表不同面向的言論迴避精神分裂的危機,是一位好的小說家(?)必備的「美德」。
那麼,事不遲疑、話不多說,讓我們正式進入專欄連載後的心得記錄,見證現在進行式的失敗,然後汲取教訓、或者當作笑料預備嘲諷吧。
【為什麼選擇SOSReader作為專欄放置平台?】
說來話長。
自從我空降進創作圈選擇模型領域發展,已經經過了四年。在新原創作「世界最高最強(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婚姻」之前,我為了確認台灣的創作市場、創作者技術力並嘗試對文筆進行再突破,回歸了寫作生涯中修練形式的套路:同人誌領域。
同人誌領域有幾個好處:
- 同人誌的群體雖小,但是實質穩定維持流量,也不像是書局或出版社會對銷量進行隱瞞,要插旗測風向是最快的田野調查考察地。
- 同人誌對於作品的展開屬性包容較大。這對於2013年投稿失利的我來說是比較能寬鬆的做自己,享受「自己出版自己作品,把幸福建構在購買者踩地雷痛苦之上」的快樂。
- 同人誌的創作者在台灣多數是職業人。如果要確定職業人或準職業人的可用性─例如是否可以找尋合作對象,或者共同推廣所需的人氣流量,確實是個好的著力點。
於是,為了讓自己那套不是很容易下飯的小說風格變得更為親民,與其強行擰轉作者腦袋寫出四不像的東西,不如嘗試開發新的賣點─如模型。經過GBWC長年的參觀統計的結果,我選擇搭上了當年才起步的《鋼彈創鬥者》的便車(但是更復古了一些,部分設定更接近狂四郎時代),找齊了協力自資開始了衍伸的模型立體企劃:異端鋼彈改造機、橘色機Reconguista。
即使是在最後的最後,小說、插畫與設定造型等等,本來要集結成冊的內容因為中間碰上諸多困難被迫一變再變,最後因為時間拖得太久─有人欠稿至今不交與中途因變故離開必須重新開案逆向工程,還加上私人因為親人過世後繼承導致部分繼承物件內容無法完全得知以至於錯估手中現金彈性─只得淪落強行縮水精簡的尷尬。但作為計畫的象徵旗艦,比起每篇只有兩三百人願意點擊、可能只有二三十閱覽的小說,橘色機Reconguista因為高明的製作老師和技術融合得先段性獲得製作圈的肯定,就這樣逆境成長、「反客為主」的變成了泥淖中企畫的救星。
如何讓這台首次實踐企劃到執行,然後向外推廣又有些名氣的機體能有善終,就變成最後收尾時必須要思考的重點。
選擇SOSReader的考量,也是自2016年起為了籌備最終舞台而開始的─儘管最後先行上架的卻是精神後繼、規模精緻化的原創作品。透過這等的水溫嘗試,我或多或少知道換作已經賣臉賣了四年的橘色機,究竟有多少能耐。
為什麼選擇SOSReader?我們先從競爭對手來看。
- Facebook:作為《鑽磨誌》經營的大本營,已經刊載過一次的製作內容進行第二輪推送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Facebook無論是貼文和相簿,都不適合放置步驟分解又多重相片的長文;網誌的功能在2016年時期十分雞肋,而且不隨著改版而改變編排和編輯系統。更重要的是:Facebook根本沒有提供連載長篇文章的付費鎖定類型選項,如果特意要撰寫長篇分解解說,對有心學習的人而言太過便宜、對只想看當作模型色情片(?)的人來說正合己意,在已經花了三十多萬打造、不計自己撰文工時成本的情境中,絕對不是最佳的選擇。
- Medium:Medium是近年興起的「後部落格時代」產物。雖然有"Publications”這樣的類專欄發布單元,但是因為中英文沒有進行分類且英文為多數優勢使用群、部分TAG屬性十分罕見、內建搜尋系統不方便使用等因素,加上最重要的,產生收益必須先花錢訂閱,不符合已經「沉沒了過多的成本(活該)」的我急切需要的回收能力,所以最後被我擱置。
- Patreon:訂閱集資的前輩。創作者─公司、社團、個人會上架訂閱多久與付費多少可獲得的回饋等級,每月定期定時的上傳分享給該社群使用。擁有的流量包含全世界各地的群眾,唯一致命的缺點:十分依賴帳號主的自我推廣行銷,官方網站提供的搜尋能力極差、版面非常僵硬難看且無法細節自訂。普遍來說,亞洲圈的創作者登陸後成效受限個人品牌與語言在網路屬於相對小眾均顯不彰,鮮少有大手能突破這道語言與品味,甚至是文化構築的僵局。
- PressPlay:在SOSReader通過前,原先最高可能登陸順位的群眾訂閱集資平台。PressPlay採用了最為傳統,類似Patreon的訂閱模組提供服務。儘管比大前輩Patreon的集資版面俐落許多、純中文環境相當親民,但同繼承適合影片、短文或者超連結下載類型的互動系統,對雜誌專欄形式的內容相對排版不利,所以有閱讀性的衝突。
- 各色的BLOG:台灣的平台廣告多的你必須付費清除;Bloger的使用和版面完美的繼承了GOOGLE的GEEK氣息,不利排版和使用。最重要的:同樣不能使用付費鎖定。
言盡至此,恰好一腳總是踩在各家缺項角落上的專欄系統,似乎只剩下籌備成立公司、召募網頁工程師、購買域名與建構頁面這條路可行。但我願意為了這個完美中的完美花上多少錢?光錢從哪來就讓我這個身兼原案與企劃兩頭燒的人足以人體自焚了,我可是以企劃的身分剝削原案的自己換來所有對外委託都有費用;若把這種事情寫進投資簡報與貸款相關的內容裡,誰要拿這種不穩定的「公司」賭未來?
沒理由。而我也認為短期內光靠巴力和橘色機,不可能能打開台灣的市場。
總結以上,若將訂閱的讀者擺至第一,SOSReader雖然流量紅利遠遜Medium,但是可以創建單一的付費專欄、有明確的分潤標註機制、文章上傳排版系統堪用、客戶服務人員善良等等優點,是允許創造雙贏的可能。加上在我申請作者長達一年後─2016年底提出,2018年初「閃電」通過─終於成立,又比PressPlay這類須額外審核和編輯相對無關內容居多的平台更為直接方便,最後,SOSReader終於獲得勝利,以些微差距成為優先上架的重點區域。
【選擇的成效如何?】
TL;DR,標題都那樣寫了,你可以回家了。
當然,既然刻意在Medium上發文,就代表這是一篇不能在原生平台上討論、但值得交叉研究的文章。我會試著去除自己所有的身分關聯,針對這種情境加以分析─為什麼這樣的專欄成效不佳?如何能讓某些特定題材的項目能有更大與深的觸及?以下是我的看法。
數字的背後
回顧橘色機的歷史,橘色機每篇Facebook相片貼文都有穩定的3K觸及量、1.5K~0.6K的點擊互動和0.25K的直接互動(按讚、轉貼與留言等舉動),截止累積總不重疊共有998次分享。期間,粉絲團的規模從1.2K個讚成長至3.2K,花費的時間約2.5年。
巴力順水推舟繼承了這樣的基本流量,但是按讚的成長規模顯著的受到近年Facebook的策略改變而受到壓抑。成案啟動的12個月間,隨著安排交替到重新回穩頻率發文,僅從3K個讚向上增加0.2K的量,已經進入顯著的瓶頸期。
換句話說,因為製作技巧和設計所拉攏的群眾,基本上已經差不多達到台灣模型製作群機動戰士領域的合理頂點(與純模型代工的粉絲團規模相比)、和普通不太有名而且更新不勤的插畫家差不多同級。姑且不論Facebook政策的轉變造成的潛在傷害,唯一還能保持緩慢動能的理由,是因為初期經營選擇「模型改造」此項「技術歷久彌新」的關鍵。
如果要繼續往上突破,就必須要做出關鍵的取捨。
策略是把雙面刃
若對網路流量進行更深層的分析,我們可以輕易地發覺作為原案與企劃的人,正在逆時代而行。
網路的自媒體時代,傳播受眾注重個人品牌與個性,對美感或品質的要求模糊容忍的空間可以其次。理由無他,主要是因為網路賦予「口耳相傳」的擴大化,只要恰到好處的勾住一個「人」最日常的心理、甚至是本能,就一定程度上能贏取對應的關注。
究竟是該「鞏固確保作品和作品之間能繼承支持度」,還是「以名人推薦帶動效益」的取捨必須要明晰。《鑽磨誌》的經營背棄了主流的後者,選擇了確實的前者。
自橘色機時代開始,《鑽磨誌》每一篇文章中都會輪流的提及某位老師、設計師和原作的名字。這樣的粉絲團背後運作的原理是去中心化的舉措;不同的人各司自己的職務,最後集結而成的是「社團的作品」。此舉基本符合模型開發到生產的公司所需的執行邏輯,是讓「產品被聚焦」與「已成為某種企業和社群可用模板」的策略布局。
然,一如標題明確的告訴各位「策略是把雙面刃」,如果不是長期追蹤粉絲團與活動軌跡的粉絲,便不易記得某個明星角色、只會對明星作品有印象。這是在所有環節都必須花錢,而花錢要求的是技術而非名氣時的「較佳」策略,而非「最佳」策略。
遵循著網路常見的千分之一轉換率邏輯─每一千個粉絲會有一個人購買你的產品─並佐以SOSReader開張訂閱(1人訂閱)、2017年上架嘖嘖的教學書集資(8人參加、5人繳費)與粉絲團本體流量數據成長的觀點,《鑽磨誌》3K的粉絲等價約只有3個人願意會購買產品。聽起來很殘酷,但這都是真的。一開始為了省錢而錯失培養或聘請紅人來代表社團號的策略,顯然在(這樣的經營狀態下)商品銷售依賴網路時是錯的。
如果要迅速地獲得改善,無非是採取傳統品牌打造方式的社群互動原則:推出更多影片維持觸及、釋放大量高品質的圖片維持流量,甚至聘雇網紅替你進行背書廣告擴散。
然而,計較起每個社團參加者的活動時間各自有限、社團非正規商號經營以及全部支出僅由少量單人出資下,這種規模化的運作顯然有嚴重的困難。那麼選擇打造一個替代的網紅呢?
即便是要臨陣大轉彎,面對現在進行式的錯誤,也很難在短短幾天內完全無痛無副作用地擰轉翻變。那麼,現在的情境該如何自處呢?
或許還有其他方式
方法是人想出來的。雖然在失敗上貼創傷膏打補釘難看又難堪,但總比一直不斷地失血更好。
如果要「和藹恰當」的處世,這或許是自救方案:
- 在不移籍情況下新增其他平台收入來源:必要時把所有可以開設獲得收益的群眾集資頁面通通打開,設計巧妙細膩但不容易感受出「平台不平等感」的計畫,誘導讀者流回原始平台(SOSReader)上閱讀文本。難處是設計不易,或多或少都會給人落差感。
- 提供商號特供版:既然一開始的粉絲團設計架構邏輯接近企業運作,那麼就不需要拘泥對個人號召失敗的數據。應當加緊打入各大模型教學領域提供簡易包裝的特供版本,成為GK製作與一些同好做為示範材料的代表,加速成本的回收。前提是必須熬過漫長的製作期與大金額的衝擊,若前面的歡迎程度不高,後面要對店家或製作者的推廣力也會受影響。
- 與平台合作進行二次擴散:SOSReader目前為止並未對這個製作教學方案進行過任何的臉書推廣,尷尬狀況同樣也在前次嘖嘖中發生。顯然,平台方可能無法掌握這樣的題材和內容究竟「好看」或「實用性」在何方,也不知道「受眾」的屬性類型。如果能配合建議、調整內容並想辦法透過在推廣地推進增進曝光,應該可以改善訂閱數。當然,內文的品質和風格也很有可能會有非常大幅度的改修,因為最糟糕的情況是必須交給「完全與企劃無關的人來撰寫符合原始流量紅利市場目標的文字*」。
顯然,決策錯誤之後的彌補決策品質都很糟糕。那麼稍微激進的方案,會變成下列的樣貌:
- 直接移籍:PressPlay擁有平台人流紅利優勢遠超SOSReader。直接退費撤除專欄,跳躍移籍PressPlay重新發表,或許更能夠借用該平台的流動性獲得更好的注目度。
- 移籍同步開啟多語言更新:高花費的特殊方案。針對歐美與日本推出在地語言專用的製作教學版本,配合Twitter等社交媒體擴增基本受眾,然後運用Patreon等平台吸引注目。
- 買業配:是的,所有人聽到都覺得骯髒和不屑,實際上是場上常用這種方式進行商品推廣─買實況主與知名人士進行背書。價格隨人開,為了拯救流量,這是一定要做的手段。
- 下Facebook廣告:許多社團和插畫家都用了,這年頭還堅持不下廣告,是等著要讓Facebook每一次演算法改變就邊緣化一次嗎?*
- 同步增開其他企畫:以高噱頭和短期衝刺為目標拉抬聲勢。簡單粗暴的花錢手段之一,但是效益不比前面兩點好;唯一的優勢是萬一賭對了,可以爆發性的回收成本彌補前面所有的低迷,有助於振奮情勢。
總結以上,要的都還是不脫「錢」的存在。資本主義以錢滾錢,沒有達到入場門檻,你的錢只會賠出,不會賺進。
【做為肥料的覺悟】
這是人們最好投入並獲得關注的年代,同時也是變化和動盪導致血本會在瞬間蒸發的時代。一將功成萬骨枯,古典的成語套在現在「流量紅利」與「紅人」或「品牌」的關係,歷久不衰。
作為2014年首先嘗試將紙面在台灣以準商業形式連動誌做成立體企畫的先鋒,自眾人不能接受ACG連動操作的唱衰到滿街日系風格吉祥物的存在,甚至大公司搶著想要製作自家看板娘產品進行販售,極端的差距帶來的冷暖,就像現在極端氣候一樣顯著。
如果你問我現在是否後悔當年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會選擇開放答案讓各位自行揣測。但唯一一點我非常清楚:在這個只要個人願意自行經營自己,將自己的名字做為一種商品販售的時代,若你擁有一定的技術─故事編輯、設計、建模、影片拍攝、後製、模型製作,越多越好─且希望拓展事業以外的第二春,這是你最佳投入的時機。
做你最喜歡的事情,當可能眷顧你的那一刻,五分鐘的成名帶來的爆量紅利,便足以讓你炫耀一輩子也說不完。畢竟失敗的話,你還有可以回去的地方、我說的不是嗎?
總結全文,我們可以粗分投入立體企劃的人為三種類型:有興趣的強者、大者恆大的企業與失敗者留下的肥料。
我是哪樣的人?看完全文的你,應該都知道。
*:換句話說就是會出現文不對題的超高風險展開,而且是負面居多。
*:其實根據《鑽磨誌》社團的流量和觸及計算,兩次重大演算法改變後的影響僅只壓低了5%。因為受眾屬性非常明確地鎖定模型愛好者,實際上受限的反而是語系與發文頻率更多。但反過來說,下廣告確實可以持續地獲得讚和成長,的確有助於突破目前的瓶頸區段。要如何評估廣告效益與突破點,或許還需要更深一層的分析數據和流量組成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