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言集】教育現場:同時搞錯對象、方法與實踐的最大天災
雜談01
去年(2017)的學測前夕, 台灣教育中端的高中校長和主任聯名發表了對現有考試制度的建議,希望大學與教育部能進行向下整合、排除考試對高中學程的干擾,以期提升學生的素質。
當時的建議在四月最終拍板定案,「從善如流」的教育部堅守”Tick-Tock”(小步進,時鐘節奏與Intel CPU開發戰略)的調整方向,配合12年國教與107課綱等建置實施的進程,使用了下列的新規則:
高三寒假考學測(X),將考國、英、數、自然與社會五科必修範圍。高三下讓學生安心學習,傳統三到四月的繁星與推甄延後、且以五選四(目標五選三)為計分規則,投入五至六月的校際篩選,並佐以學習歷程(P)進行加總。
七月視學生所選校系差異,追加加深加廣學科(Y),並於八月前將Y之成績完成寄送。此成績將利用在第二階段考試分發上使用,並於八月補上必要的術科考試。
此項調整除部分「程序問題」(諸如分科考試後總費用計算與報名方法等),新考試計畫完整實踐將一路延遲至111年。自108學年度學測(2019)起,先行實施採計極限四科加總的規則作為實驗;而本改進案完整落實時間,則暫定於111學年度─就這樣,一場學生、家長、學校與部會本該震盪的討論,很快地「回歸平靜」。
時隔一年。
本以為教育部會有進一步動作決定更深層的調整,但等來的只有「乾脆不要考國文」、「找了試題原文出處的作者但大考中心不給分」與「這間高中沒人超越40級分」之流的討論鬧劇─於是,我決定挖出古文大修,談談作為參加這28年來(自1990年起算)反覆於「拒絕考試領導教學」卻以「考試領導教學改革」精神分裂的教改內、個人在現場貫串不同身分累積的意見。
醜話先行:天災是天真的蠢材造成的災難。而教改,便屬於此類災害中最「特出」且「化簡為繁」的一種。
在娓娓道來的正文─或許可能會變成系列─臨前,為求下行探討能限制於有限的專注力和自數的考量範圍,以下的基本立場將獨立先行、成為基石:
- 考試是絕對指標量化型鑑別的其中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相對能讓素未謀面者快速評估對象程度的手法。
- 考試引導教學和教學制定考試並不是絕對對立;然「為了考試」這單一的目標,才是真正製造問題的源頭。
- 考試也有相對指標量化型鑑別的種類或操作方式,有時會換個名稱─如「不計分或需檢查對錯的隨堂練習」。只是相對彈性較差,施測者需知道所得結果呈現的目標用意。
對於大前段整理的考試變革議題,若你不懂俗粗的敘述,那容我換個說法:「新式學測改革緣木求魚,無法幫助高中生完成高中基本學程並大學學力需求銜接」。
一個從對象、方法與實踐全搞錯一輪的政策,只會把事情弄糟。
更糟糕的是,弄錯的人還不僅是從距離現場最遠的教育部開始,甚至連相對近程的學校與家長組織的聯盟,通通都不知道自己正做著何等的蠢事。如果你還搞不懂為什麼,請接我一發史上最大、與「人被殺,就會死」同級無用卻絕對為真的廢話:
人的一天只有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
我認為「只要透過重新排列考試組合併拆開分布然後時間挪移就能解決問題」的人,一定都忘記了這件事情。
忘了哪件事情?若光是衝擊的大字還讓你想不起來過去痛苦過程的詳細種種,或因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而不願過度回憶,那麼請容我用大篇幅的內文解釋─事關重大,不得不提。
現行的學測,基於考試範圍偏向注重通識的「學科基本能力」,考題普遍密集設定於高中前段一與二年級課程,高三比重低。而學測的基本時間落於高三上學期結束的寒假,意味著學生自高二暑假開始,便需要緊鑼密鼓的準備相關的考科。如果你是學生,複習的策略便相當單純:先從已經完成的部分開始重整。
至於學校的老師和更上的決策單位(處室和校長),則會為了一定程度升學的指標性而投入輔導的預備。學校的公私立與升學導向與否會影響投入的多寡,但不會超出安排模擬考、訂購試卷或準備相關複習排程這幾項原則。
一天只有24小時的威力在此:不計學生在學校長達10至14小時是否會過勞,在有限的一日內,一個人扣除睡覺、吃飯和上廁所與通勤外,同時需要接受高三的新課程、又必須兼顧新舊平行的複習和參加測驗檢驗自我─這還是去除回家作業與其他課程衍生產物─如家政、軍訓、生命教育等特殊需求的現實。總結以上,因為絕對有新事件的加入,故得平均可分攤的時間縮短。
總負擔提高是結論。
基於準備最近的考試與相對影響最遠的人生事實,學校、教師與學生選擇複習與模擬考,絕對是天經地義的。延伸同樣的想法,考完學測後最短投資並決定最長期變化和報酬的項目便一目了然:推甄和申請,或新型的申請和繁星是攻略的重點。
即使是新的考科排列,仍舊是將同類型的事件重新改變名目與部分內容,然後打散在高三不同階段─要從中獲得改變,豈不是緣木求魚嗎?
考試不可能完全不為教學服務;教學不可能全然不使用評鑑制度。打從高三上學期就必須面對這時間投資報酬的戰術短打,要談「高三下學期是高中重要學程」的議題,未免也錯位的太遠、也太小看問題核心了些。
在考試無法找出更多時間安排的事實下,真正的問題,藏在「高中和國中學程的銜接」。
如果你曾經自認唸書唸得夠好,想必會有這樣的感想:高中一年級和國中三整年的差異,除國英數傳統三大科有顯著的難度和廣度(?)提升外,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公民,全部都是國中的分冊並追加敘述、但無顯著計算和概念差異的版本。若國中成績夠好,則高中除非老師刻意超越教材設計範疇導入新知識,則測驗上只要妥善複習並熟悉相對差異的段落,要拿穩定的同等水平檢定成果,並不困難。
類似的問題也重複地在高二分組、「理論學業分流」後再次發生。先不論學生是否真的需要這些知識與複習的步驟,在我們的教育正式進入十二年國教的時代、真的有必要重複在「6+3+3」年的過程中,浪費至少8.33%(如果你以高中複習國中的事實逆看,會激增成25%)的時間,機械式的反覆操作近似的事實嗎?
到頭來,學習是為了什麼、學程又為了什麼而來?
複習舊有的知識並予以穩固,是學生而非學程設計的責任。學程設計無非是服務「到底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知識才能作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而生活」的綱領,而「安排使其成長為社會正常人」則為實踐的手法。需要交付學生那些必要的原則、規約和深入探討(現象)前的工具(如數學推導引出公式、實驗統計掌握為何會有通俗規約的物理函數、了解化學基本規則),便成為其具體的細項。
至於該如何設置細項實踐結果的檢驗關卡?此時再來討論筆試,才能真正的「教學後以考試驗收成果」。而伴隨上述問號的細節、諸如何時考試、要在考試後多久時間內讓學生決定未來等問題?
真的想通了就不成問題。
若要我不負責任地提供意見,「高一在國中測驗後便進行分流」、「高中一年級課程深入的部分打散至國中三年的時間」或許是最速的解決方案。把課綱伴隨的上課堂數重新整理一次遠比延後甄試與繁星的時間,更能真的「挪出」實質「可用」的時間。
光憑三四兩月的舊制後挪二個月,就真的能讓高中生完成「黃金必須」的學程、成功搭上大學?即使是學習歷程被打散到前面四個學期,整合和繳交在沒有全面自動化與相關配套出來前,都不過是傳統名詞的更替。人的一天,只有24小時!
若連這點都不得通透,我誠心的建議重讀高中。三個裨將要勝過一個諸葛亮的關鍵是「不打高空」,多出的餿主意與排列組合的小技巧,無非是讓路途越走越歪罷了。
現在你能理解「天災是天真的蠢材造成的災難」一句的意涵嗎?